浙報領導記者回憶采訪花園村的點滴 述說“村城花園”的發展密碼
浙報領導記者回憶采訪花園村的點滴
述說“村城花園”的發展密碼
前不久,《浙里花園》新書首發暨《浙江日報》與花園村四十年成果展系列活動中,一場承載著四十年情誼與時代印記的對話,在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杲以及其他六位采訪過花園村的記者代表間展開,他們共憶采訪細節、暢談花園故事、重溫彼此情誼,帶著時光的重量,串聯起轉型軌跡,讓“村域小城市”的發展密碼在交流中愈發清晰。
“花園村無區位優勢、無資源稟賦,卻能保持四十多年成功發展,實現從窮到富、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村到城的華麗轉型,關鍵在三點:一是花園人務實團結,不同發展階段從實際問題入手推動發展;二是花園人心懷夢想,花園領頭人邵欽祥早年描繪的藍圖如今遠超預期;三是花園人不懈奮斗,克服諸多困難才取得如今成就。”李杲的記憶,始于1995年一次3個多小時車程的采訪,他在探討花園村為什么能從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演變為全國首個“村域小城市”以及全國領先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典范時這樣直言。
浙報集團金華分社原社長徐曉恩在金華工作了近30年,到花園村的次數不下50次,或深入采訪,或參加活動,見證了花園村兩次“一村并九村”以及各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2003年,我就和報社年輕記者王綱在花園村蹲點采訪一周,采寫的《花園村人的幸福生活》登上頭版頭條,還獲評報社一等好稿。”徐曉恩既是見證者也是記錄者,他深情地回憶道,當時自己主動把花園村設為基層聯系點,就是想一直跟蹤它的成長。
“每一張照片都是花園村變化的注腳”。作為《浙江日報》首批進入花園村采訪的攝影記者,葉寒青把他和花園村的故事娓娓道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最早到花園村,拍攝了一組關于村里建起老年活動室以及農戶住進農民新村的圖片新聞,反映的是“全國模范村”——花園村的風貌;再到2013年,和數十名浙報集團簽約攝影師一起,走進花園村拍了三天,涉及村莊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點點滴滴,最終呈現了攝影版面報道;去年夏天,又一次走進花園村,感受人氣爆棚的吉祥湖以及現代化氣息濃厚的村城。
“回顧采寫的稿子,有兩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一是稿子里寫了較大篇幅關于花園人幸福生活的細節;二是稿子的三個小標題,改得非常直白,讓人過目不忘。花園村就是松弛感和成就感拉滿的地方。”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主任蔣蘊說,如今,外國人很想了解中國農村里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他們的居住環境、社會保障和就業創業是怎么樣的?“其實,外國人想了解農村的每一個問題,在花園村里都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希望在接下去的40年里,花園村的故事能繼續走向海外,讓更多的人知道。”
浙報集團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副主任王世琪入行8年,到花園村采訪了3次,參與采寫了《“村”變“城”,浙江邁出第一步》《花園村,“村”變“城”》《我的花園我的家》《花園村的“新煩惱”》等稿件。作為浙江省首個報道花園村“村域小城市”試點的記者,王世琪表示,自己在采訪過程中總結出三個核心感想:花園村的“村”變“城”,是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具象表達:“先富帶后富”的實踐,探索出區域協同發展路徑;而黨建統領與精神共富齊頭并進,正是其持續發展的內核動力。
今年年初,浙報集團全媒體經濟新聞部主任助理金梁接過前輩和同事們的交接棒,帶著“花園村現在發生了一些什么樣的變化?”“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背景之下,花園村正在干什么?”“在強城興村融合的文章中,花園村怎么交出自己的答卷?”三個問題走進花園村。在深度采訪之后,金梁把花園村給他留下的印象寫在了稿子結尾:“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花園村或許只是盆景,但它的成功經驗卻是一顆種子,為更多鄉村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也將由此孕育出更多‘花園’。”
“一家省委機關報40年持續關注一個基層農村的社會發展、文明進步、時代變遷等,,這在全國新聞史上都罕見。”在東陽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東陽日報》原總編輯趙志強看來,花園村的成就,離不開好的帶頭人、堅強的黨員干部隊伍,更離不開所有花園人的奮斗。而《浙江日報》與花園村的四十年同行,本身就是一段“新聞與時代同頻”的佳話,期待這樣的佳話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現場,與會人員捧著《浙里花園》翻看,有人對著封面拍照,有人在筆記本上記錄新的花園素材——這些細微的動作,恰是四十年情誼最生動的具象表達。這本書不僅凝萃了花園村的發展成果,更記錄了媒體人對鄉村振興的持續關注與深度思考,也為未來更多“花園故事”的書寫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