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市”的鼓與呼 首個“村域小城市”試點選擇花園村原因是“三個千”
“村級市”的鼓與呼
首個“村域小城市”試點選擇花園村原因是“三個千”
去年10月底,浙江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級小城市培育試點名單,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入選。作為首個村級試點,其入選標志著浙江小城市培育由鎮延伸到村。
為何是花園村?其實踐對新型城鎮化有何借鑒?日前,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走進花園村,實地調研考察,并撰文——《“村級市”的鼓與呼》。現本報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東陽花園村開啟現代化發展剛好40周年,從“就地工業化”走向“就地城市化”,“村域市”終獲首肯——這是2020年末省第四批小城市培育試點傳來的信息。
“村域市”是非正式稱謂,“村級市”是我喜歡的俗名。
2012年我曾寫過一篇“村級市未嘗不可”的文章。當時河南濮陽市的西辛莊,自行宣布為“村級市”,引發激烈批評。我打抱不平,覺得對西辛莊自行宣布為“市”,有關各方似不應苛責,因為無非一自定義地名耳。
對村里言,實際是自提要求,自加壓力;對上級政府言,批不批準為市,甚至能不能使用這個“市”字,還是得依法依規,經政府依法同意才行。但如老百姓喜歡,工作做得像模像樣,非正式地用一下“市”的俗名,也未嘗不可。
浙江城市化有一個就地垂直生長特點,亦即“就地城市化”。這是我多年前的一個觀點,意思是浙江的多數區域,因為交通方便等特點,能隨著產業發展、人口吸引等,一些鄉村能“生長”為城市,花園村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
這種垂直生長的城市化,是浙江特定的地理空間的產物。浙江多數人口居住于少量宜耕土地上,宜居空間人口密度全國第一。因此浙江幾乎任何一個點,都具有投資建設的較好條件。且因大量出口,因此浙江無論在如何偏僻的地方,省內短途物流成本占向歐美出口的長途物流成本的比重,并不至于太高,這就產生了廠商布點的距離影響趨于無限小的空間效果。
我10多年前在慶元縣調研。那家汽配廠老板告訴我,這里已有三五家來自溫州的汽配廠。他當時說,從慶元到麗水直線130多公里的區域,已形成一個以出口為主的汽配產業帶。
2020年夏,慶元又開工建設一個112畝的汽配產業園,偏僻之地的慶元,汽配產業正持續發展。可見空間距離已經不能阻礙出口汽配產業在浙江省內任一地方的發展。
所以一些地理空間比較特殊,又特別努力的村,就具有相當大的可能,從“就地工業化”走向“就地城市化”。
花園村城市化的大幕,就是這樣徐徐拉開而一發不可收拾。歷經40年艱辛努力,花園村終于登堂入室,邁入“小城市”行列。
在評審會上,我與幾位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叫好,高度贊賞有關部門決策。我后來又隨同事,專程前去調研,我們一致認為,花園村發展至少有三個“千”的特點。
——千家萬戶創業。花園村具有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環境,第一家企業服裝廠創辦于1981年。我那天早上在花園商業中心的吉祥湖邊散步,與一位帶孩子老人攀談,她娘家在緊鄰的下陳宅,兒子在親戚創辦的紅木家具廠工作,年收入近20萬元。2019年,花園村企業及個私工商戶近4000家,營收602億元;集聚外來人口5萬多,加上戶籍人口1.5萬,合計常住人口6.5萬多。
——千姿百態產業。花園村的成功,在于擺脫了“一村一品”,以及所謂聚焦主導產業等的局限,多個產業,各具功能,齊頭并進。維生素D3是花園村的利潤源泉,銅業擴張了花園村產業的整體規模,用于軍工產品的波紋管提升了村里的工業文明水平,紅木市場集聚了大量人氣,等等。一個小小的村具有多個高度活力的產業,強鏈拓鏈穩步展開,讓人大開眼界。
——千紅萬紫城市。花園村兩次并村,面積從0.99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2平方公里,核心區5平方公里,有5萬多居民,每平方公里1萬余人,已達城市人均用地標準,約有1萬左右外來人口購置了村里的商品房。紅白相間的住宅,紅木商鋪長街;商業區繁華喧囂,居住區整潔靜謐,工業區集中分布,旅游區摩天輪高聳,農業園區鮮花靚艷。
當然這里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條件。計劃經濟及當年城市缺少活力,使得大批能人留在農村,改革開放令他們脫穎而出,成為鄉村快速現代化的堅強領導。現任花園聯合黨委、花園村和花園集團黨委書記的邵欽祥,就是這樣一位杰出代表。
花園村“就地城市化”是市場化之路。他們把做好村民基本保障作為自己的職責,非常強調“致富靠自己”。
據說國內列前位的名村中,花園村是少有的積極支持自主創業,及其占比較高的村。2019年,村民和外來創業者的營收占全村的49.2%,花園集團占余下的50.8%。這次省里將花園村列入小城市試點培育,是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創新鄉村振興和城市化的具體實踐,更是花園村推進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新起點。